2003年3月,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落幕,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卸任。
五年任期,朱镕基发扬党的精神,勤奋工作,为人民服务。
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,“我在岗位上的时候,我不敢说是全国最忙的人,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间的一个。”
不仅如此,朱镕基更是以“铁腕”著称,既敢踏入改革深水区,又敢严惩贪官污吏,甚至被少数心怀不满的人称作“经济沙皇”!
可是,正是这样一位严厉勤恳的总理,退休之后竟然“判若两人”,不仅“不问政事”,更是“铁腕不再”。
这究竟是为什么?朱镕基的真实退休生活又是怎样的?
(朱镕基)
一、闭门谢客,不谈工作
朱镕基出生于1928年,是湖南长沙人。
他1947年,考入清华大学,在电机系电器制造专业进行学习,并且加入了“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”。
朱镕基的工作生涯可谓是相当漫长,从1948年12月便拉开序幕,工作一年后,朱镕基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在成为国务院总理之前,朱镕基就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工作狂”。
(朱镕基旧照)
朱镕基1951年担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生产计划室副主任,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献出了一份力。
随后,他先后在石油工业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国家经委燃动局等单位工作,还曾经前往上海,担任过上海市市长与市委书记。
(朱镕基在上海时)
直到1993年,朱镕基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,还兼任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。
不仅如此,五年后他又开拓了全新的事业:投身国家科技教育,为未来培养人才。同年三月,朱镕基任国务院总理。
短短一个月之后,他就又有了新的“兼职”,那就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主任。
当年五月,朱镕基又把目光转向了三峡工程。
(朱镕基)
毫不夸张地说,朱镕基的前半生几乎都在围绕着工作打转。
他整整工作了半个世纪!
难怪朱镕基曾这样评价自己:“我在岗位上的时候,我不敢说是全国最忙的人,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间的一个。”
但退休之后,工作反而成了朱镕基的“烫手山芋”。
他明确表示,自己退休后的最大原则便是不谈工作。
(朱镕基工作照)
任期刚结束,朱镕基就决定不固定在北京居住。
他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,去过上海,回到家乡,探访广东。
无论他去到哪里,总有当地官员想要上门拜访。对此,朱镕基总是要率先表态: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,不谈工作。
事实上,并非朱镕基不愿给予年轻人指导,但他深知,想要国家更好的发展,为政者就必须树立“底线”。
当时,温家宝已经全面接手了国务院总理的工作。
作为上一任总理,倘若朱镕基依然仗着自己曾经的身份议论政府工作,难免会给新政府的工作带来困扰。
朱镕基深知,他简单的一句话会有多么大的影响。一传十,十传百,一旦有人曲解他的话,大做文章,那么必然不利于国家。
因此,朱镕基向后退的这一步并非抛弃了自己过往对工作的信仰。相反,这是“工作”的另一种形式——为人民服务,本就是为政者的终生使命。
朱镕基在上海当“一把手”的时候,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空谈误国,空谈恐怕还少些,但清谈不少,清谈也误国。”
(朱镕基在上海)
那么,不谈工作的朱镕基,又去做了些什么呢?
二、“铁腕”不再,柔情似水
退休之前,人们很少能看到朱镕基工作以外的另一面。在工作之中,他是个十足的“铁腕”总理。
朱镕基刚就任国务院总理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,有一位记者提了个问题,询问朱镕基如何看待有人称呼他为“经济沙皇”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,得来源于朱镕基过去工作中的雷厉风行。
改革开放在1993年持续推进,但金融秩序陷入了些许混乱。
当时,地下钱庄发达,民间资金的拆借利率持续走高,“三角债铁链”困扰中央与地方许久。
(铁腕朱镕基)
彼时,朱镕基刚刚担任上副总理,以雷霆手段对所有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进行严惩,不过一年时间便解决了这一问题。
不仅如此,他更堪称是惩治贪官的“活阎王”。
他在上海执政期间,严肃党风党纪,提出了“管理上海要法制加铁腕”。
因此,朱镕基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集团,面对记者的提问,他直言自己并不高兴被这样称呼。随后,朱镕基看向全场,一字一句的申明自己的立场。
他说:“不管前面是地雷阵,还是万丈深渊,我将勇往直前,义无反顾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
(朱镕基深入一线)
正是这样一个人,退休之后却变得格外“柔软”。
朱镕基曾说自己的退休生活相当丰富,如果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,那便是:爱妻、爱唱、爱母校。
谈起朱镕基的退休生活,就一定会说到他的结发妻子劳安。
朱镕基退休后,拥有了更多陪伴妻子的时间。
他趁此机会,补上了这些年来对家庭的亏欠。
在劳安面前,朱镕基一直都有着“铁汉柔情”的一面。
劳安的哥哥劳特夫是朱镕基的中学同学,后来她与朱镕基一同考入清华大学,成为了他的直系师妹,缘分颇深。
在清华就读时,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。毕业后,第二个孩子也出生了。
(朱镕基与夫人劳安)
这么多年来,两人一直相互扶持,一碰到劳安,朱镕基就会展露笑颜。
在朱镕基访问日本的时候,有一次著名的主持人提问,或许正是他们关系的最好注解。
主持人说:“听说朱总理什么都不怕,但是对于劳安夫人是除外的。您觉得您的夫人有什么地方令您感到可怕?”
朱镕基一听乐了,立马说:“我根本不觉得她可怕,我觉得她可爱。”
主持人又问:“假如您夫人不在这里,您也是一样的回答吗?”
朱镕基俏皮地表示:“当然,表里如一嘛。”
(朱镕基外出访问)
退休之后,两人有了更多相处的时光。
朱镕基曾经历了一次切除肿瘤的小手术,劳安因为担心他的身体,寝食难安,一直到确认肿瘤为良心才放下心来。
而两人除了是同校师兄妹之外,还有着另一种相同身份:京剧票友。
(朱镕基慰问京剧演员)
朱镕基退休之后,变得格外“爱唱”。
他说:“我的退休生活很丰富,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的京剧,我现在不单是唱戏,而且还拉京胡。经过勤学苦练、名师指教,我现在拉胡琴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倍。”
而朱镕基与京剧的故事,可谓是说也说不完。
朱镕基2003年回到家乡时,专门邀请了湖南京剧团的琴师张再峰先生来切磋技艺。
让张再峰没想到的是,朱镕基做得有板有眼!
那天下午,他们两人连拉带唱,一起玩了三个多小时,热闹极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一听到这件奇事,第二天下午,不少京剧团的艺术家们也来凑热闹了。
朱镕基满心欢喜,忘我地陶醉在音乐之中。
就连第三天计划有变,不得不临时取消排练的时候,他还颇为遗憾。
他像个最普通的,热爱京剧多年的老票友那样离开了家乡。
在走之前,他还和京剧团的老师们说:“下次还要来唱。”
这样略带孩子气的可爱约定,让人很难想象,这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铁腕总理。
(朱镕基)
不仅如此,几年后朱镕基又去了福州,探访了当地一家开了六十年的京剧院。
他不仅听演员们唱,还能给予点评,评的人家心服口服。
朱镕基认真地说:“我这不是批评,而是真心指出不足,希望你们提高。”
寥寥数语,便可看出他对京剧的一片赤诚热爱。
除了妻子与京剧外,朱镕基最爱的恐怕还有自己的母校——清华大学。
朱镕基和清华,有着不解的深刻情缘。
这既是教授他知识,培养他的母校,又是他曾经奋斗与工作了十七年的地方。
(朱镕基回清华)
朱镕基在1984年正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。
同时,他受到邀请,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。
当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,这一当就当了将近二十年。
朱镕基兼顾着国家的工作与院长的职责,会主持召开院务会议,讨论学院发展工作的重大问题,也会亲自指导博士生。
后来,随着工作越来越繁忙,朱镕基心有余而力不足,只能减少去学院的时间。
但是,即便在他调任去上海后,他也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实践与锻炼的机会。
比如,他的博士生杨鸿儒就曾经来到上海,调研上海的工业状况。
朱镕基曾经想过,要在退休之后去清华任教,但由于种种原因,最终没能完成这个心愿。
他不愿意落人口实,害怕既影响政府工作的开展,也会损害清华的声誉。
(朱镕基在清华)
可在这么多年间,他与清华早已有了无法割舍的情谊。
朱镕基2001年在清华发表了告别演讲,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,他最先开始了一场自我反省。
他说:“这些年,我给经管学院没有做过什么事,甚至同学们想见我一面都难。我扪心自问,难道我真的是政府繁忙到见同学们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吗?扪心自问,心中有愧。”
一句话说完,朱镕基早已哽咽。台下,不少同学同样泣不成声。
哪怕没有在退休后当上清华的老师,但朱镕基和清华依然有着温暖的约定。
他告诉同学们,每四年他都会回一次母校。
这么多年来,朱镕基从未失约。
(朱镕基回清华)
早已退休数年的朱镕基在2011年回到清华,又一次站在了他熟悉的演讲台上。
看着台下那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,这位八十岁老人再次诚恳传递着他的人生信条。
——“讲真话,讲实话。”
这不仅是给清华园学子们的忠告,更是他告诫家人的箴言。
(朱镕基回清华)
三、不愿立传,以正家风
他退休之后,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,更是对孩子们有了更多告诫。
总结起来无非两字:低调。
朱镕基有两个孩子,大女儿名叫朱燕来,小儿子叫朱云来。
朱家姐弟都毕业于名牌大学,并且先后进入了经济领域工作。
两人都谨记父亲的教诲,踏实做事,低调做人。
朱燕来2014年参与全国两会,有记者特意去采访她,对她印象极深。
记者说,朱燕来大气礼貌,言语不多,不太愿意拍照,可是也不会刻意回避记者。
这很明显是受到了朱家家风的影响,与退休后朱镕基所秉持的态度一脉相承。
(朱燕来)
不仅如此,朱镕基曾公开表示,自己退休后一不写传记,二不题词。
他爱看书,但绝不看别人写他的传记。
不过,朱镕基自己没有立传的心,不代表他周围的人也没有。
那时,他的堂兄朱天池写了一本《朱镕基传》,在他退休后特意拿去上海给朱镕基看。
结果,朱镕基根本都不愿见他。
相比传记,朱镕基更希望能够对自己从政中曾做过的重大决策进行反思,从而启发后人。
人民出版社按照这样的思路出版了三本书。
这些本书里没有任何主观的吹捧与赞美,只是以最客观的视角,真实记录了朱镕基多次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及演讲的记录。
相比于自吹自擂,回顾自己峥嵘岁月的传记,这本书更像是为后世准备的一份史料。
朱镕基对此也是十分重视,自己对书里的内容一字一句的加以校验。
但即便如此,他也没有为这些书撰写过任何序言,或者别的类型的文字。
直到今日,朱镕基都一直恪守着自己当年所立下的规矩:一旦退休,就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评论。
这既是前任总理对共和国的无声守护,也是一位伟人对自己晚节与名声的极度珍惜。
正是这几本书,在2014年,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,又一次把朱镕基带到了大众的眼前。
那年,胡润慈善榜发布,上榜的一百人里只有三位不是企业家。
而其中的第六十位格外显眼,人们万万没有想到,那会是已经退休多年的前总理朱镕基!
再仔细一看,更令人震惊,朱镕基当时共捐赠了2398万元的善款。
原来,这些钱正是那几本书的版税。
朱镕基一分未动,早在出版前他就明确表示:这些钱他不经手,拜托出版社直接转交给实事助学基金会。
(朱镕基)
而这个实事助学基金会,也是朱镕基创办的。
这是一个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孩子的基金会。2014年,基金会来到福建,定点援助了五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,共计八百名学生。
在朱镕基看来,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大事,相反,他的心愿十分简单。
他说:“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都能够吃上一个鸡蛋,一杯牛奶。”
正是普普通通的一句为老百姓谋实事,伴随了这个男人一生。
四、结语
退休之后,朱镕基的每次露面都会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。
十九大2017年召开,镜头一闪而过,不少人都看到了坐在主席团位置上的朱镕基。
视频虽短,却掀起了一阵波澜。
人们惊讶地发现:这个曾经手段狠厉的“铁腕”总理,也老了。
可尽管如此,他依然挺直腰板,一如往昔,像是共和国的脊梁。
(朱镕基)
对于这些关注,朱镕基永远是淡然的。
在人们眼里,他是一个时代的背影,可在他看来,自己不过是“一介草民”。
无论过了多少年,朱镕基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依然回响在人们耳畔,他说:“我是一个孤儿,从小没有父母,我不怕得罪人。”
其实,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,朱镕基从未变过。
(朱镕基)
立于台前是为了人民,退居幕后也是为了人民。
无论是铁腕硬汉,还是亲切老人,全部都是他最真实的样子。
朱镕基的“双面”终归于一,成为一棵参天大树,支撑起共和国的一片蓝天。
参考资料:
1、李璐璐.朱镕基:一个时代的背影[J].老年教育(长者家园),2019,(第2期).
2、本刊编辑部.朱镕基一家人[J].领导文萃,2016,(第9期).
3、李静涛,朱东君,许陈静.朱镕基家世家风[J].报刊荟萃,2015,(第5期).
4、佚名.朱镕基:退休生活“很丰富”[J].人才资源开发,2011,(第11期).
编辑:雪糕
责编:Thalia